项目化管理,团队化运作,学分化考核——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浏览次数:1334488 作者:宁波团市委 发布时间:2013/2/19 16:46:34
共青团宁波工程学院委员会
创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团委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机制——“管理项目化、运作团队化、考核学分化”,这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教育改革举措。
一、成果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建立三项机制
1、管理项目化
常态开展。项目实施周期为一年,也可跨年度实施。
公开招标。校院两级重点项目给予重点资助,并实行投标竞争评审机制,自由组团、自主申报、公开答辩,专家评审、择优资助,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经费、实践基地等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专业特色。精心组织一批具有专业特色、能够全面发挥学生智力优势的实践项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术优势,开展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研究。
2、运作团队化
优化组合。每个实践项目组建3人以上的实践团队,最多控制在20人以内,以课题为依托,组建专业交叉、年级交叉等多种形式的团队,发挥团队实践综合优势。
点面结合。抓好重点团队建设,打造具有示范性的品牌项目,发挥重点项目的示范和导向作用,达到“抓住一点,带动一片”的效果,扩大实践活动的社会影响。
全程引导。实施校院两级纵向配合管理,强化对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的工作监督。指导教师从选题、调研、资金筹措、实施、成果转化等环节进行全程指导和帮助。
3、考核学分化
把社会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作为必修学分纳入考核,有效实现社会实践对学生的全体覆盖。
严格考核。建立“全程督导、双向考核”的过程化评价机制,对所有完成项目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和系统评价。
多元评价。注重实践评价的科学性,按“学生自评、社会评价、指导教师考核、学院审核”规范程序进行考核。
(二)完善五种模式
通过不断完善、充实活动的内容,丰富活动的形式,形成了以下五种主要的活动模式。
1、社会服务模式
志愿服务、专业服务。
2、创新创业模式
按年级分层推进模式、实行项目孵化模式。
3、见习实习模式
挂职锻炼、海外实习。
4、社会调研模式
专题调研、科研调研。
5、生活磨砺模式
(三)健全三个保障
1、指导教师是关键
学校实施社会实践“双导师”制度,每位老师三年内至少指导一个社会实践项目,同时聘请校外专家、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指导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专业技术优势,使学生得到锻炼和教育,地方实实在在地受益。
2、三方联动是特色
社会实践改革要以社会化为导向。2008年以来我校实施“双合作”战略,建立了校地、校企联合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导组织体系,形成了社会、企业和学校的“三方联动”。
3、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是基础
突出社会实践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把社会实践列入“卓越计划”专项建设,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专项,给予重点政策引导和资金保障。
二、成果应用效果
我校创新社会实践新机制进行了多年的实践,项目组成员在《中国大学教学》等刊物上公开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2篇,承担的相关研究课题8项,项目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1、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参与,扩大活动的受益面和影响力 创新社会实践行动计划的实施项目从2008年的仅50个项目1000名学生参与已经推广到了2012年370个项目4400名学生参与,每年教师参与指导项目人数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70%,实现了“人人有项目,人人进团队”,扩大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受益面。 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拓展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搭建长效合作机制,推出了与镇海团区委、江东团区委合作的大学生骨干地方挂职锻炼计划、与海曙各中小学联合的大学生校外科技辅导员项目、与中软联合培养软件工程师计划、与上海大众联合培养机械工程师计划、与镇海炼化联合培养化工工程师计划、与宁波建工集团联合培养土木工程师等一批具有学科特色的合作项目。同时也注重项目的持续发展,经管学院的生存训练营团队通过实施“50元生存10天计划”,该团队连续六年获得省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团队。多家媒体对我校的创新社会实践行动计划也进行了专题报道,提升了学校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2、创新创业热情得到激发,优秀成果不断涌现 创新社会实践行动计划中注重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与实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我校学子在国际机器人灭火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系列比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等竞赛中,获奖人数和层次在总体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近三年在省级以上的竞赛获奖593项,其中获得全国奖127项。今年3月份在美国康涅狄格州三一学院举办的“第十九届国际家用机器人灭火比赛”中,我校“高性能机器人灭火”团队获得了全球大学组第六名,得到了国内消防业界的一致好评。在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以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锦标赛,我院学子与985高校研究生、本科生同台竞技,连续3年获得了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凸现了我院学子的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科研项目的立项数量逐年提升,累计立项209项,发表学术论文83篇,有近10篇论文被被国际SCI、EI收录。例如机械学院学生荣进等在导师程晓民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科研项目《新型扳手工具的创新设计与开发》实现了扳手拧螺栓效率的改性设计,申报了三项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发表学术论文4篇,已与宁波市杰杰工具有限公司达成了技术转换意向;建工学院学生朱力状等在导师王星教授指导下完成的科研项目《考虑节点刚度的大跨度空间钢结构稳定极限承载力研究》,为合理设计大跨度空间钢结构以及正确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在全国结构工程年会中发表相关论文3篇,已与宁波华恒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达成了技术转换意向。
3、海外实践平台不断延伸,增长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创新社会实践行动计划的实施中,注重“请进来 走出去”,不断加强与海外友好院校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了我院学生的国际化意识与对外交流能力。近几年,我校毕业生中出国攻读硕士研究生人数每年以50%的速度逐渐递增。学校组织的国际交流项目内容不断丰富,从单一的文化交流扩展到赴美带薪实习、海外专业见习以及海外院校交流等多渠道的交流平台。如我校多次组队参与韩国大邱国际大学生节,并组织学生成功访问了韩国岭南大学、南台科技大学、新竹清华大学等多所海外高校,同时我们也成功接待了法国鲁昂商学院、德国亚琛应用技术大学、韩国加图利大学的学生来访,我院学子以独特的魅力,得到了对方的高度赞誉。
4、社会化元素的不断融合,提高了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 创新社会实践行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注重社会化元素的融合,实现了学校、地方、社会的多方联动,广大学生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发明、新行为渗透和辐射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引领了城市先进文化发展。以下是部分在实施的典型项目:交通运输工程的宁波市交通规划设计的学生团队,参与了宁波市交通流量调查、鄞州区“十二五”规划设计、东部新城交通组织规划设计、宁波市街景整治项目等多项涉及宁波智慧交通的重要项目,项目成果得到了宁波市交警大队等政府职能部门认可,并得到了积极应用,为宁波市城市建设的总体提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建筑环境设备专业的建筑节能学生团队,参与了一系列有关建筑环境与设备的调研,协助中德专家开展了宁波大型医疗建筑、宁波市国家机关建筑和居住建筑的能耗统计和分析工作,为宁波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决策意见;建筑设计专业师生为传播“让城市更美好”和“低碳生活”的世博理念,精心制作了“微缩世博园”模型先后在宁波市庆安会馆、庄市社区、天一社区等地展出,赢得市民的一致好评,中央电视台一套“朝闻天下”栏目以《不出校园,逛遍世博》为题进行了特别报道。
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机制,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有效地加强了社会实践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了社会实践的质量。
(获2012年度宁波市共青团、青年工作创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