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工作研究
80后青年群体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影响因素探析
浏览次数:1315234  作者:宁波团市委  发布时间:2013/2/19 15:47:25
  
   慈溪市商务局团委
(此文获2012年度宁波市共青团调研奖三等奖)
 
【摘 要】:80后青年群体是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成长的一代,已经并即将大量登上历史舞台,担负起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使命,作为一个具有个性的群体,在国企之中发挥着其重要的力量。因此,研究“80后”的社会责任感是十分紧迫而必要的。本文通过对单位内部的“80后”年轻人作为分析研究对象,以调查研究其社会责任感现状为目标,发现肯定这一群体的主流是积极昂扬的,但也有一部分人存在社会责任感淡化甚至缺失的现象,就此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80后”;青年群体;社会责任感
  
  “80后”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逐步发展而成长起来的第一代独身子女。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从1980~1989年的10年中,中国约有2.04亿人出生。青年责任感现状将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但是在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给一些人的精神世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心中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理念出现偏差,因此对其责任感的研究并加以正确引导将对我们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80后”青年职工是国有企业职工中最具有个性活力的群体。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但认识方式偏重直观;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信息传播渠道较多、传播速度也快,这对于其自身成长进步无疑具有促进作用,但影响他们思想道德变化的因素日益复杂,加之他们当中的部分人涉世较浅阅历浅,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较弱,认知方式较直观,对社会上各式各样的流行思潮和观念良莠不辨。“80后”青年职工是在改革开放的弄潮中出生成长的,他们自小受到竞争观念的熏陶,具有求实奋进的时代精神和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因此他们能够打破条框、突破传统价值观念和就业观念的舒服,不安于现状。相比较与前辈们而言更渴望企业能够为其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职业观念善变,相应的离职率也高。因此,对“80后”责任感的现状,责任感的特征及存在问题做一个调查,促进“80后”国企青年职工健康成长,快速融入企业,不断发热发光,进而推动国有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探究“80后”社会责任感现状及结论
   (一)调查现状
   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人在特定的社会中,积极主动地履行社会道德职责和义务的个性心理品质。具体表现在能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能自觉履行社会义务,对他人与社会负责,努力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遵守最基本、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并且努力促进社会的文明与发展。社会责任感是全部人生责任中最崇高的一种责任情感,是为人处世必须具备的品行,它真正体现了个体社会化的本质。
   作为社会青年主力军的“80后”一代,对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其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和引导,从而使“80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发挥所长。那么,当下“80后”的社会责任感现状究竟如何呢? 通过调查问卷、谈话交流、资料查阅相结合的方式,本人对身边“80后”的生活习惯、生活态度、人生目标、工作满意度、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对时事的看法等方面进行了了解。
   1、从总体认知来看,“80后”青年对社会的责任认知大致上是正确的,能科学地认识个人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比如有62%的回答认为人的价值应该体现在“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多少”上。有65%的回答认为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自觉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
   但在回答“你如何看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这个问题时,53%的回答选择了“应该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26%的回答选择“个人与集体利益并重”,只有少数人分别选择“个人利益至上”或“集体利益至上”。
   “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是适应市场经济条件发展的一种价值观点,它的提出是对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过度强化集体利益,忽视甚至消除个人利益的一种修正。但是当年青的一代毅然决然地认为工作与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自己将来美好的生活,要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时,我们是否应该客观地意识到这种修正背后隐藏的“功利化”倾向了呢?诚然,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利益是建立在现实的合理的个人利益基础之上。但是个人的发展和利益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只有通过社会共同体,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实现其利益的手段。
   2、从社会责任行为来看,“80后”青年遵守社会公德、乐于助人。“你是否愿意拿出一定的钱赞助慈善事业、希望工程或贫困的人?”有49%的人表示愿意赞助,44%的人表示有时会,7%的人选择了否定。比如“你是否宁愿寻找果皮箱,而不把废物随手扔在马路上?”回答中,有62%的人选择肯定,26%的人选择不能确定,仅有12%选择否定。“乘公共汽车时见老弱病残孕时,一般情况下你会怎么办?”69%的表示会主动让座,25%的表示有时会有时不会,没有选择“不让座”。
   比如“你是否看报纸、新闻关心国家大事?”有53%选择了“有时会”,26%的选择了“肯定”,有22%选择了“否定”。对“在选举中,你是否觉得选谁都无所谓?”的回答,有55%的选择“否定”,27%的选择“不能确定”,13%的选择了“肯定”。这两组数据表明:一方面“80后”青年尊重自己作为公民的选择权,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与政治责任感。另一方面却对国家社会的发展现状缺少关注度。英国诗人雪莱曾经说过“一个人对公众的感情越深,对他自己的正当利益的关心,也会随之融化到对公众利益的关怀中去。”可见,部分“80后”还是缺乏这样一种对社会利益与公共利益的情感即社会责任情感。
   但是,在问题“你认为帮助别人要看对自己是否有利吗?”的回答中,有41%的回答选择了“有时会”,15%的学生选择“肯定”,44%的学生选择“否定”。这个比例多少让我们看到了“80后”中存在的注重现实和功利,从无私奉献、奉献与索取并重到更多地注重索取而不愿奉献的倾向。在问题“你觉得自己对什么人负有责任?”这个问题的回答结果是这样的,因为是多选题,我们根据选择的多少来排列,依次为:家人、朋友、同事或同学,邻居、其他人。可见,多数“80后”只觉得对家人对朋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没有认识到对社会上一般人具有责任,缺乏一种社会的普遍关怀。也有不少的人填上“爱我的人与我爱的人”,还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其责任的大小,是有现实条件的,缺少责任感所具有的自觉意识与崇高感。
   (二)调查结果
   通过这次调查与分析,“80后”青年的责任感现状正如在不断呈现出来的许多“80后”的真实状态一样,具有其鲜明的特质。“80后”青年责任感良好,自我意识强烈,人生态度积极向上;家庭责任感强,能自觉意识与肩负家庭责任,但也存在着值得关注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充满理想却遭现实磨平。“80后”纷纷走出象牙塔,开始独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带着雀跃的自信和斑斓的理想,相信通过个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终能实现理想,发挥价值。然而,随着社会阅历的增长,住房、婚恋、竞争压力、人际关系、父母赡养、子女教育等构成的现实枷锁,使得一些“80后”的理想逐渐苍白甚至破灭,个性的棱角日益磨平,他们开始重物质、求功利,认为理想可望而不可及,不如眼前利益来得实在。
   (二)心动却不敢行动。绝大部分“80后”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能遵纪守法,明辨是非,并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同时,懂得助人为乐,尽己所能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但另一方面,由于个性坦率直白,很难忍受误解和欺骗,一旦真心错付,就很难再接受。这不仅表现在熟识的人之间,对陌生人同样适用。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否该去扶路边晕倒的老人?调查显示,60%的人表示“想帮助但怕被讹上,只能旁边出主意”,30%表示“坚决不管”,仅10%表示“要出手帮助”。之所以会有那么多人选择放任不管,是受许云鹤案例影响,怕帮人不成反受其害,更有人笑称“交不起扶务费”,这一刻,所谓的“理智”战胜了道义。
   (三)忧患意识强烈却无奈妥协。在采访中,绝大部分“80后”表示自己热爱祖国,平时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杂志、聊天等方式积极关注时事政治、社会民情,对今年的十八大、重大节假日高速交通免费通行、钓鱼岛事件、王立军等大事件、大变革有较多关注,关注程度不亚于社会任何一个阶层、一个群体。大家既对我国目前的社会形势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但也认为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环境问题,大叹束手无策,对“反腐倡廉”的方法也表示治标不治本,情势不容乐观,更有不少人无奈表示“这就是社会”。
二、影响“80后”社会责任感的因素
   毫无疑问,不少“80后”遭遇了迷茫、困惑、无奈、焦虑等不良情绪,在现实面前变得畏缩不前,不敢甚至不愿承担社会责任感。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80后”社会责任感的淡化甚至缺失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强调个体利益的经济,它使个体更关注于自身,把自身利益作为成败的标准和出发点。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使得个体大多以个人利益为主,很少关心甚至不顾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这种情况对处于思想活跃期,很容易片面看待问题的“80后”而言,难免产生个人利益至上的误解,表现为极端的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自然而然影响了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二)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 。长期以来,学校推行应试教育,过度注重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学生精神方面的塑造和培养。“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更是将学生的重心倾注到了智育上,导致“德智体美劳”的严重失衡。独立人格塑造的弱化使得“80后”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上较于“60后”、“70后”来得更为迟缓,显得更为幼稚,加上形成过程中受物欲横流的社会因素影响,使得思想矛盾常常上演,忽视了本应承担、也完全可以承担的社会责任。
   (三)严峻的就业形势影响。人力资源的供过于求和不合理配置,使得“80后”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信条越来越成为“80后”读书、求职的目的。面对社会、单位中不合理、不公正、不道义的现象,不少“80后”选择沉默,不敢力争改变,唯恐得罪人,被连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炎凉世态,社会责任感更是无从谈起。
   (四)网络错误观念的侵蚀。随着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带来了国内外不同的价值理念。如西方的存在主义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个人与社会是永远分离对立的。人是被扔到世界上来的,客观事物和社会总是在与人作对,时时威胁着‘自我’”。这意味着个人无须承担对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责任。除此之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披着“自由”外衣的错误价值观无一不涉足“80后”的头脑,使“80后”或多或少受到了思想侵蚀。
   (五)家庭形态改变的后果。改革开放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使大部分“80后”从小处于“4+2”的家庭中,成为家庭的中心。在这种环境中,“80后”备受关怀,形成了自我、独立的个性。但同时,也使不少“80后”的个性表现得过于极端,视长辈的关爱和呵护为理所当然,严以待人,宽以待己,重权利轻义务,造成社会责任意识的先天不足。
   (六)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哲学上内因的决定作用和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探究“80后”社会责任感淡化甚至缺失的原因上,必须因人而异。应该肯定,大部分“80后”的社会责任感是强烈的,但由于个体所处的环境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造成了个体观念的不同。一些“80后”习惯用感性而非理性来看待社会,导致以偏概全,放大社会的阴暗面,认为理想和现实是不可调和的,在偏激怒骂的同时,放弃本应尽的努力。社会不反对“愤青”,却绝不希望出现“粪青”。
三、提高“80后”社会责任感的对策研究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主任陆玉林曾说:“‘80后’作为改革开放的时代结晶,将开启未来许多代人的文化和社会性格,并深刻地影响我国未来的社会走向。所以,我们必须关注他们的成长,理解他们的状况”。特别是共青团,在帮助和引导“80后”上更是责无旁贷,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起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社会责任感。
   (一)创设社会责任感教育氛围。个体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往往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个体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社会要把“80后”社会责任感教育和全民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倡导社会主人翁意识,鼓励“80后”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进一步弘扬志愿精神,使其获得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实现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通过《感动中国》之类的榜样宣传,激发“80后”潜藏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遇事能够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在全社会营造出薪火相传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氛围。
   (二)建立社会建设参与机制。“80后”激情四射,渴望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家庭、学校、社会要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在能量,为他们搭建学习、干事、创业、成长的舞台,建立合理有效的社会建设参与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在历练前鼓励“80后”,在历练中指导“80后”,在历练后重用“80后”,验证“有付出就有回报”的真理,使其对未来充满信心,在一展才华的同时,意识到个人奋斗也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正如“80后”金晶捍卫奥运火炬的事迹,她个人的渺小力量,捍卫的是整个世界的尊严。联合国青年发展指标专家组会议成员苏颂兴就此发表评论说:作为“80后”新一代的一员,金晶让我们看到了以“80后”为主体的中国青年空前高涨的爱国热情。“80后”正在步入社会主流,并开始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他们具有强烈的自信心、深沉的爱国意识、开放的宽容胸怀。”
   (三)沟通交流加强心理建设。“80后”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挫折感强、情绪波动大,因此,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不能忽视“80后”的心理成长环境,要主动与他们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用平等开启交流,用真诚赢得信任。通过沟通交流加强“80后”的个人修养,培养乐观、豁达的精神风貌,塑造自尊自强、积极进取的心态,以开阔的胸襟看待一切,用理性的方式表达诉求,学会换位思考,在实现个人身心和谐的同时,推己及人,扩大到对他人的关心、对社会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构建起以社会责任感为伦理基础的和谐社会。
   (四)充分考虑“80后”青年职工的个体差异,实施各种激励。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要根据“80后”青年职工不同类型和特点制定具体的激励措施,尤其要重视个性差异。在性别方面,相比较而言“80后”青年女职工对报酬更为看重,而男性更注重自身的发展;在文化需求方面,,具有高学历的“80后”青年职工一般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尤其看重精神方面需求的满足,正是因为他们在基本需求能够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而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结合企业的具体激励机制实施激励时要充分考虑“80后”青年职工的个体差异。
   传统的就业观念认为工作是为了使人们的生活有一个稳定的保障,而“80后”青年职工对工作则有一个新的诠释,他们认为工作是再学习的过程,工作是学习在社会环境中的再延续,所以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将思想道德教育纳入企业的实际的培训体系,将职业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做到真正结合,相得益彰。
   因此,在本人看来,“80后”并不缺乏社会责任感,只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暂时被学业、就业、婚恋、家庭等接踵而来的现实压力所束缚。现代企业管理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更要加强对“80后”青年职工的关注,认真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适时地改变传统的层级管理体制,更多的采用沟通与协商并用的新方式加强其思想道德建设教育。此外,加强各级党政工团组织都要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依据党群团组织特点开展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党员应率先垂范,树立榜样,言传身教,讲究艺术,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同时企业应该设立用于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的奖励基金,正确运用经济手段促进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正在超出传统思维所规定的界限,未来的国有企业领导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思想道德教育对象变为自己教育的主体,通过更多思想教育方式让“80后”青年职工开阔视野、打开心胸新视窗,在社会中感悟人生、锻炼自己提升自我修养,真正对“80后”青年职工做到“明之以理”,“帮之以需”,随着心智的成熟和抗压能力的增强,他们会以更理性的眼光、更豁达的心境看待人生路上的每一次考验、每一个挫折、每一步成长,从而深化社会责任感。我们有理由相信,“80后”是值得信赖的,是能担当重任的!











友情链接:
宁波智慧共青团系统旗下平台•宁波青年网
浙ICP备05015657号 版权所有 共青团宁波市委员会 Copyright © 2016 nbyou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公网安备 330204020002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