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工作研究
乡镇(街道)基层团组织活力建设路径和机制研究
浏览次数:1351921  作者:宁波团市委  发布时间:2014/3/10 16:10:54
  
镇海团区委
(此文获2013年度宁波市共青团调研奖一等奖)
         
  【内容摘要】当前,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年的思想状态、群体结构和社会分布呈现出新的变化和发展。青年跨地区、跨所有制、跨产业流动日益加剧,“两新”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青年社团(自组织)等青年集聚的新兴组织对青年的影响不断加深。同时,青年需求也逐步趋于多样化、个性化、复杂化,这给乡镇(街道)基层共青团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本文以宁波市镇海区青年的实证调研为基础,在全省共青团“双网互动”团建工作的大背景下,尝试以“青春微圈”为载体和纽带,积极探索基层团组织活力建设的工作路径和机制,全面提升乡镇(街道)团的各个领域基层组织活力。
        
  【关键词】基层团组织 活力建设 路径 机制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和改革发展攻坚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改革开放带来快速发展的同时,大量社会矛盾日益集中凸显。青年的思想状态、群体结构、社会分布呈现出变化加快、流动加速的趋势,如出现的农村青年大量外出经商务工、大量外来务工青年涌入城市的情况,都使共青团原先掌握的青年分布、生活境遇、精神文化状况等基础数据产生了新的变化,共青团对于各类青年群体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都面临着重大挑战。
  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担负着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重要任务。乡镇(街道)作为共青团工作的桥头堡,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各项事业的不断进步,基层团组织的工作对象、服务内容、活动载体、联系渠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也在不断地延伸和扩展,特别是在党建不断创新突破、社会管理创新持续深入的大背景下,如何高举“党建带团建”旗帜,主动适应青年的发展变化,不断尝试探索基层团组织活力建设的工作路径和机制,全面提升乡镇(街道)团的各个领域基层组织活力,已经成为共青团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乡镇(街道)基层团组织活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深化乡镇(街道)基层团组织活力建设是“党建带团建”的必然要求。“党建带团建”是加强和推进党的后备军建设的重要举措,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党领导团、团紧跟党,党重视团、团依靠党”的传统。随着“青春党建”等党建创新举措的深入推进,党组织逐步将工作重心放在了青年群体集聚的非公企业等新经济(社会)组织上。共青团组织要在党组织的带动和示范效应下,全面提升基层团组织活力,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优势,做好对各类青年群体的覆盖和服务工作,就必须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乡镇(街道)共青团的桥头堡作用。
  (二)深化乡镇(街道)基层团组织活力建设是适应当代青年变化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当代青年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一方面他们更加理性、更加务实,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许多青年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致富和成功的路径;另一方面他们更加关注网络,更善于利用网络表达思想,结交朋友,在网上表达自己真实的意愿。针对青年新的变化,需要我们进一步提升乡镇(街道)基层团组织活力,通过更有效的联系方式和服务手段,真正融入青年、服务青年、引导青年。
  (三)深化乡镇(街道)基层团组织活力建设是实现两个“全体青年”目标的应有之义。全团上下高度重视基层基础工作,为实现“两个全体青年”工作目标,相继开展了基层组织格局创新、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等工作,不断强化抓基层组织建设的力度和韧劲。团省委也针对当前新形势下青年群体的变化,提出了全面开展“双网互动”团建工作的要求。深化乡镇(街道)基层团组织活力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我们集中精力,深入探索,主动解决制约基层团组织发挥实效的各类问题,不断创新路径和机制研究。
  二、当前乡镇(街道)基层团组织活力提升的主要困难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青年群体出现了新的变化,无论是个人的生活状态还是组织形态都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为进一步了解当前基层共青团工作现状,作为分析研究乡镇(街道)基层团组织活力建设的重要参考和依据,我们采取问卷调查、现场走访等形式进行了专题实证调研。对宁波市镇海区辖区内6个镇(街道)的2000名青年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收回1860份,收回率93%。本次调研中,乡镇(街道)基层团建工作也面临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团组织对青年的吸引力下降,组织意识淡化。当前部分团员青年受物质和经济利益驱动,组织观念、集体观念逐渐淡漠,认为团组织不能为他们解决实质性的困难和问题,对参与团的活动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在参与问卷调查的青年中,23%认为团的活动没有吸引力,39%认为团的活动吸引力一般,27%认为团的活动较有吸引力,11%认为团的活动极具吸引力。团员发展力度不够,基层青年入团意愿不强,个别团员由于组织关系转移手续未按规定及时办理而出现流失的情况,团青比有下降趋势。
  (二)“两新”组织发展迅速,团工作覆盖不够。当前,青年群体逐步由传统的村、社区等向“两新”组织等新兴领域转移,迅速发展的“两新”组织成为青年新的“集聚地”。截至目前,镇海区共有团员13876人,其中非公企业4569人,新社会组织209人,占全区团员总数的34.4%。这些“新领域”由于其组织形式、管理体制和企业主思想观念等原因,所属青年对团的认识、理解和参与程度相对较弱,团的组织设置和工作开展还不能真正有效地覆盖和影响这些领域的青年。目前,镇海区共有“两新”组织3881个,其中已建团组织425个,对于规模相对较小的“两新”组织,团建工作的推进难度较大。
  (三)团的活动形式缺乏创意,服务意识不强。当前基层团组织在策划和开展活动时,创意不够,往往存在工作方式单一、工作内容滞后的情况,缺少既能与团的工作实际相结合,又能投青年之所好,激发青年参与热情的有效活动载体。在服务青年上,与青年之间的常态化联系手段有限,整合的资金、阵地、人员等要素还不能完全满足青年个性化需求。在参与问卷调查的青年中,有参与志愿公益、网络新媒体、素质提升、书画艺术、体育竞技等需求的分别占48%、72%、63%、26%、42%,有37%的青年认为基层团组织活动形式较为单一、缺乏新意。
  (四)基层团干部队伍老化,整体素质不高。当前大量优秀青年外出经商务工,导致基层团干部队伍后继乏人,逐步老化,对开展基层团工作缺乏积极性和延续性。特别是村(社区)等基层团组织,团干部任期6年以上的占25%,3-6年的占31%,未满3年的占44%。表现优异的基层年轻干部往往由于工资待遇较低、岗位前途不明朗等原因流失,造成基层团组织无人可换。部分团干部存在重学历轻团务、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有的缺乏强烈的事业心,对团的业务知识钻研不够,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浮在表面,缺乏真干事、干实事、干成事的精神。
  (五)团建缺乏科学规划,基层保障不足。当前开放性、社会化发展对团的传统工作模式和资源获取方式带来新冲击,部分基层团组织在团建工作谋划上缺乏规范化、持续性的运作方式,未能充分有效地整合辖区内资源,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和工作机制。部分基层团组织存在“等、靠、要”思想,团建经费总想党政拨、上级给,并没有主动去整合社会资源。目前镇海区6个镇(街道)均实现每年团工作经费专项列支2万元以上,个别达到了4-5万元,但是村(社区)、企业等基层团组织往往由于经费不足、领导重视度不够等原因,团的工作开展起来往往比较随意,缺乏有效规划。
  三、提升乡镇(街道)基层团组织活力的路径选择
  乡镇(街道)基层团组织活力建设的关键体现在对青年群体的覆盖面上,更要体现在团组织对青年的影响力上。通过实证调研,我们认为,提升乡镇(街道)基层团组织活力,可以遵循SMART团建工作法,主要包含两层含义:第一个层面是,在乡镇(街道)基层团组织活力提升上,牢牢把握SMART的追求目标,即把共青团组织打造成为敏锐(Sharp)、时尚(Modern)、活力(Active)、担当(Responsible)、团结(Together)的青年组织,构建起以共青团为核心青少年组织工作体系,使团的组织、活动真正达到覆盖和影响全体青年的目标;第二个层面是,在乡镇(街道)基层团组织活力提升上,始终遵循SMART工作原则,即Specific——划分多种模式、全域覆盖的网格,明确每个网格的区域边界和工作对象;Measurable——建立权责清晰、运行有效的工作机制;Attainable——设立网上+网下具体可操作的、可实现的工作项目;Result-based——一切工作均基于建设活力团组织这一根本目标;Time-based——围绕共青团组织更好地组织、引导、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为检验标准进行结果反馈、评估、再修正。
  以宁波市镇海区为例,为全面提升乡镇(街道)基层团组织活力,在团省委、团市委的统一部署下,镇海团区委遵循SMART团建工作法,在2012年选取1个镇和1个街道开展了“双网互动•青春微圈”基层团建试点工作,并于今年5月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推进“双网互动•青春微圈”基层团建工作,针对城区、农村、园区等不同类型区域灵活划分网格,以团建网格为基础,以网格青年理事会为主体,以青春微圈为载体和纽带,实现对网格内青年的常态化联系,并通过“网上网下”工作平台和区、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四级服务项目实现对青年多方位的影响和团组织的有效孵化。“双网互动•青春微圈”团建工作开展以来,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路径进一步清晰、活力进一步提升、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一)构建“多种模式、全域覆盖”的组织体系
  针对“两新”组织发展迅速,团工作覆盖不够等困难,按照网格化管理的整体思路,在确保网格内有一定的团员青年、团组织、工作资源等要素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区域,尽可能细分网格,明确每个网格的区域边界和工作对象,构建“多种模式、全域覆盖”的组织体系,力争实现网格对青年的精细化管理。
  1.科学合理划分网格。在充分尊重原有行政区划和青年社会聚集方式的基础上,以“三个有效”为原则,针对城区、农村、园区等不同类型灵活划分网格。一是管理有效。以青年中心或团属实体阵地为起点,每个网格的地域范围不超过30分钟步行圈,网格内青年人数一般不超过1000人;二是组织有效。网格内至少有一个架构完整、充满活力的共青团组织和一个以上运作比较成熟的青年社团(自组织);三是服务有效。网格内至少有一个青年活动的实体阵地和具备孵化形成一个以上青春微圈的基本条件。在城区,按照“小区域+大统筹+网格化”模式,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划分网格,青年密度高、资源丰富的社区再往下细分网格;在农村,处于镇区范围内青年聚集较多的行政村,参照城区标准划分网格,对于青年数较少、资源匮乏的行政村,按照“大片区+小社团+整体化”模式,由相邻村合并的方式组成一个网格;在园区,按照“产业+资源+服务”模式,由地缘相近,从事相同、相关产业或处于同一产业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组成一个网格。目前,镇海区6个镇(街道)共划分网格65个,有效覆盖联系青年51900余名,团组织562个,青年社团(自组织)141个。
  2.成立网格青年理事会。加强网格青年骨干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网格的自我运转能力。每个网格对应成立网格青年理事会,隶属于镇(街道)团(工)委,具体负责管理网格内青年的相关事务,孵化两新组织、青年自组织等重点领域团组织,指导和监督各青春微圈开展活动。理事会一般由5-7人组成,设正、副理事长各1名,成员由网格内重点团组织负责人、优秀团员、青年社团(自组织)负责人、青春微圈骨干等组成。目前,镇海区6个镇(街道)共成立网格青年理事会65个,其中,担任理事的团干202名,青年社团(自组织)负责人73名,青春微圈骨干97名,优秀团员36名。
  3.建立三级微圈组织体系。在网格青年理事会的组织管理下,在单个网格区域范围内,基于青年的兴趣、社会参与方式、集聚点或特定的社会需求,建立若干个青年主题性活动圈——青春微圈。区级层面设立青春微圈孵化中心,镇、街道层面设立青春微圈孵化站,形成三级架构的微圈组织管理体系。目前,镇海区共有青春微圈孵化中心1个,青春微圈孵化站6个,青春微圈74个,涵盖志愿服务、文化科普、体育艺术、素质提升、交友联谊等5大类。微圈的运转实行自主设计、自主组织、自主参与、自主评价,每个微圈组建各自的管理团队“圈友会”,设会长1名,副会长2名,由微圈青年自主推选产生,主要由团干部、青年社团(自组织)负责人、优秀青年骨干等组成,在网格青年理事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负责微圈青年成员的日常管理和指导微圈开展各项活动。
  (二)建立“权责清晰、运行有效”的工作机制
  针对基层团干部队伍老化,整体素质不高等困难,以区、镇(街道)共青团组织和网格青年理事会为核心,按照“共青团主导、社会化参与、自主式管理”的运行模式,积极发挥青春微圈的粘合剂和润滑剂的作用,建立“权责清晰、运行有效”的工作机制,确保组织体系的有序有效运转。
  1.强化组织引导。建立完善以专兼职团干部为核心的青少年组织引导体系。以镇(街道)为单位,由团(工)委书记负总责,编制外副书记和委员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专长,分别联系若干个网格,加强对网格青年理事会和青春微圈的组织引导,切实履行好“四员”工作职责,一是当好组织员,牵头成立网格青年理事会;二是当好指导员,指导、协助网格青年理事会开展工作;三是当好宣传员,积极宣传党团知识和当前共青团的重点工作、品牌项目;四是当好服务员,整合各方资源,为网格青年理事会和青春微圈开展活动牵线搭桥提供便利。目前,镇海区6个镇(街道)共有团(工)委班子成员78人,形成“1+3+X”,即1名书记、3名副书记、若干名委员的专兼职结合、编制内外相结合的基层工作格局。
  2.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网格青年理事会的培养和青春微圈的孵化功能,将传统的团内优秀青年培养方式向全体青年群体延伸。科学组建两支服务团队——“青少年专业服务队”和“网格青少年日常管理服务团队”,注重将青年意见领袖、青年自组织带头人和青年典型人物吸收到队伍中来,积极发挥他们的辐射影响作用。每个镇(街道)组建2支以上的“青少年专业服务队”,整合辖区内有专业特长的团员青年、村(社区)团干部、大学生“村官”、好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结合青少年服务需求,开展主题化、专业化服务。每个网格组建1支“网格青少年日常管理服务团队”,以联系青年为首要任务,通过联系走访,收集反馈青年舆情和诉求,并针对网格中青年较为集中的需求提供服务。目前,镇海区6个镇(街道)共有专业服务队25支,网格管理服务团队65支,参与青少年3700余名。
  3.完善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双网互动•青春微圈”的管理、互动、考核、评价等流程,建立健全以网格青年理事会章程为核心,以青春微圈星级评定制度、基层团组织孵化制度、项目化竞赛制度、信息报送制度、青春微圈联席会议制度等为补充的“1+X”制度体系,确保“双网互动•青春微圈”工作顺利推进。如引入的评价联议制度,将参与工作评价的青年代表范围进一步拓展到青年社团(自组织)、组织外普通青年等,按照科学的比例分配代表名额,充分调动各方青年群体的参与积极性,助推网格青年理事会和青春微圈的可持续运转。
  (三)推出“网上网下、贴近青年”的运行项目
  针对团的活动形式缺乏创意,服务意识不强等困难,在充分尊重和服务青年需求的基础上,以青春微圈为基本运行单元,按照“网上+网下”项目运作、同步推进的理念,通过“配送+孵化”的形式,带动全域整体活跃。
  1.搭建“青春镇海”网络互动平台。运用微博、微信、QQ群、手机报和网站等网络新媒体,打造“青春镇海”网络互动平台,构建“立体式”覆盖镇海区青年的24小时“服务响应体系”。目前区级开通共青团主微博2个,公共微信平台1个,青年手机报1个,团属青少年网站2个,网格开通微博70余个、QQ群230余个。依托毗邻宁波北高教园区区位优势,组建了一支由团干部、同城青年、高校学生等组成的“青春镇海”工作室,将“青春镇海”互动平台以项目承办的形式,委托其进行日常的管理运行,团区委负责对其进行引导、考核和支持。推行网上青年联系制度,按照“青春镇海”工作室——各镇(街道)——网格——青春微圈——基层青年的层级化点对点联系方式,及时准确地收集青年舆情信息。平台运作以来,通过将团建网格中的工作和活动内容打包成为“服务产品”,以信息化手段、时尚的元素、丰富的内容,将网上青少年的眼球吸引到平台上来,然后通过良性互动,逐渐形成人气集聚和口碑效应。目前平台已成为各级团组织、各类青年社团(自组织)活动发起、策划、组织的重要载体,在青年思想引领、民生服务、权益保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打通“青春微圈”孵化链。实施微圈“梯队式”培育,按照“3S”(Standard标准一星级、Sparky活力两星级、Shining闪亮三星级)星级评定标准,根据运行成熟度、青年满意度和孵化贡献度等指标,将微圈分别评定为一、二、三星级。目前,镇海区共有青春微圈三星级2个、二星级6个、一星级60个、正在孵化中的微圈6个。实施微圈“名片式”推广,充分发挥青春微圈孵化站、孵化中心的指导作用,对于二星级以上且青年普遍较为欢迎、运行比较成熟的青春微圈,以“配送+孵化”的形式推广到更多网格中,同时给予一定项目补贴,并优先考虑各类荣誉,吸引更多青年团队和个人加入,逐步让青春微圈的品牌示范效应转化为社会效应。红色慈孝、青春律动、智汇青创等一批微圈品牌已成为吸引基层青年自发参与活动的一张张“金名片”。
  3.制定“青春百乐汇”组团式服务项目配送菜单。按照“全域统筹、尊重基层、青年为本”的工作理念,区级层面对现有的共青团工作品牌和重点青年服务项目进行梳理和完善,形成全区“青春百乐汇”组团式服务项目数据库,将服务项目以菜单的形式配送到基层网格,供青年自主选择。目前,配送菜单共有民生服务、思想引导、队伍建设、组织建设等4类15个项目组成,涌现出了流动青年屋、圆梦工程1+1、青年就业创业服务超市等特色品牌项目。实施“一网一品”服务项目培育,依托村(社区)志愿服务站、青少年专业服务队、网格日常管理团队、青春微圈管理团队等力量,结合每个网格主要青少年群体特点和服务需求,打造涵盖分类引导、创业帮扶、文化学习、志愿服务、休闲娱乐等有影响、有实效的品牌服务项目。对运行成熟的网格服务项目,进一步将服务范围拓展到镇(街道)乃至全区,实现对各类青少年群体的专业化服务。目前已涌现出小草电力服务队、新闻中心海螺志愿者、方舟卫生服务队、俞范青年中心法律维权、美丽心灵青少年心理咨询等一批网格服务品牌。
  (四)营造“开放互联、活力四射”的青春氛围
  针对团组织对青年的吸引力下降,组织意识淡化等困难,在较为完整的组织体系、运行有序的工作机制和切实可行的工作项目的保障下,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各个网格(青春微圈)之间的互动和各类青年服务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升共青团的整体活力。
  1.增强青春微圈的影响力。自主式活动持续开展。各青春微圈围绕各自特定的主题,在网格青年理事会的指导和圈友会的管理下,自行组织圈内青年开展活动。去年以来,各微圈累计开展“炫动青春”青年足球赛、“拥抱绿色”九龙湖生态骑行、“我为老人圆梦”关爱行动、“我与青春有约”交友联谊等750余次,青年的参与度和微圈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承接式活动成效明显。进一步强化对青春微圈的组织引导和成长帮扶,区、镇(街道)、网格通过采取承接包干、购买服务项目等方式,将共青团或青年工作项目委托给一个或多个青春微圈承办。开展的后海塘区域“煤尘整治 空气清洁”行动,从活动策划、人员组织到后期的机制建立,都以项目化运作的形式交由“青春微圈”承接,共有阳光公益、生态家园、绿色脉动等13支微圈青年队伍参与其中,吸引了辖区1000余名青年网民、社区青年、青年志愿者自发参与,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应。
  2.加强“网上”和“网下”的互动。以网格青年理事会和青春微圈为实体纽带,以“青春镇海”互动平台为虚拟纽带,实现团建工作网上与网下、传统与现代的相辅相成,实现对青年的全面覆盖和有效联系。将网络引导与现实引导有机结合,灵活运用“网上提议集聚——网下开展活动”、“网上虚拟召集——网下实体执行”等模式,实现团员与团组织之间、团员青年与团员青年之间的信息互通、工作互动。同时按照“共青团搭台、青年自主唱戏”的思路,在活动中积极发掘各类青年骨干、青年能人、青年意见领袖等,将他们发展成为共青团工作的“左膀右臂”,通过他们带动和影响周边青少年广泛参与。今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展了“厚德镇海 朝夕相伴”关爱老人、“青春先锋 关爱成长”扶残助学义卖等志愿服务活动,把更多微圈青年集聚到一起,共同参与公益民生、低碳环保、创业创新等社会热点问题。
  3.加强网格内和网格间的互动。发挥网格内示范团组织的龙头作用,以青春微圈为联系和纽带,实现对网格内其他团组织、青年社团(自组织)的组织、活动、队伍和阵地带动。九龙湖网格以市共青团“双争双促”示范企业开元度假村团委为龙头,发挥其在志愿服务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吸引了辖区村、企业、农村合作社青年广泛参与,目前已形成生态保护“黄背包”志愿者服务品牌。坚持分“格”不分家,在网格间,推动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交流性较强的网格结对共建,加强交流、合作和互动。庄市街道将辖区内临近的网格进行结对共建,成立区域青年联盟,推出“网格资源共享”服务,各网格可以将闲置的运动场地、人才骨干、图书、道具等资源提供出来给其他网格无偿共享。通过对团工作资源的调剂和重组,进一步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有效缓解了部分基层组织“有资源无人”、“有人无资源”的矛盾。
  (五)形成“反馈评估、优化提升”的保障体系
  针对团建缺乏科学规划,基层保障不足等困难,探索网格青年理事会和青春微圈建立“跟踪反馈、考核考评和优化提升”的项目评价机制,以结果为导向,不断对网格的划分、微圈的运行进行跟踪、评估、修正和完善。
  1.跟踪反馈。一是以镇(街道)为实施主体,对辖区内的网格青年理事会的运行状况和工作开展效果,通过工作联席会议、联络员制度和信息报送等方式进行全方位的动态跟踪。二是以微圈孵化站为实施主体,对辖区内的青春微圈进行业务指导、资源保障和效果跟踪,及时收集各类微圈的运行效果,并将相关情况反馈给微圈孵化中心。
  2.考核考评。一是强化目标考核。团区委将“双网互动•青春微圈”团建工作列为今年镇(街道)共青团工作的重点考核指标,同时将网格青年理事会的工作情况作为评价、考核所联系的编制外副书记、委员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二是实施工作对标。根据“双网互动•青春微圈”工作全区推进的整体部署,在镇(街道)和网格两个层面开展对标竞赛,就星级微圈数量、活动开展次数、覆盖青年比例、孵化团组织数等核心指标进行对标,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3.优化提升。一是对于网格的划分,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探索和调整,总体的思路是随着“双网互动•青春微圈”团建工作的推进、覆盖青年数量的增加、团组织的孵化率的提升,进一步细分和优化网格,最终实现精细化管理。二是对于青春微圈的运行,严格落实星级评定和孵化淘汰机制,要求微圈在活动设计上充分考虑阵地、品牌、人员等要素,确保活动开展有形、有声、有果,真正发挥青春微圈在推进基层团组织建设中的润滑剂和粘合剂作用,进一步夯实镇(街道)共青团组织的“桥头堡”地位。
  四、提升乡镇(街道)基层团组织活力的机制建设
  机制建设是实现乡镇(街道)基层团组织常态化活跃的重要保障,对于拓宽共青团组织联系青年的渠道,提升共青团组织对青年的影响力,丰富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的资源,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具有基础性作用。
  (一)强化工作保障,深化“党建带团建”机制。主动将乡镇(街道)基层团组织活力提升工作纳入党建工作格局,力争实现基层团建工作与党建工作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落实、统一督查、统一考核,争取定期召开“党建带团建”工作会议,借助党建政策、资源和力量解决乡镇(街道)基层团建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困难,积极探索乡镇(街道)基层团组织建设与党建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
  (二)提升吸引能力,深化共青团“产品”建设机制。注重将乡镇(街道)基层团组织的工作和活动内容打包成为“服务产品”,以信息化手段、时尚的元素、丰富的内容,将青年的眼球吸引过来,然后通过良性互动,逐渐在青年中形成人气集聚和口碑效应。依托团组织掌握的各类资源和平台,为各类青年社团(自组织)等在活动发起、策划、组织方面提供便利,让团属元素在青年思想引领、民生服务、权益保障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推进工作覆盖,深化青年联系沟通机制。按照“网上网下”双重推进的模式,实现对区域青年的整体覆盖和有效联系。一方面充分发挥镇(街道)团(工)委、网格青年理事会、青春微圈等各类组织和青年骨干作用,建立与基层青年的常态化联系;另一方面推行网上青年联系制度,按照网上沟通平台——各镇(街道)——网格——青春微圈——基层青年的点对点沟通方式,及时准确地收集青年舆情信息。
  (四)优化队伍建设,深化青年骨干选拔培养机制。进一步密切共青团与青年自组织、青年社会组织和青年网络组织的联系。通过提供服务和帮扶培育等途径,将各类青年社团(自组织)骨干凝聚到团组织周围,共同参与青年事务管理。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提升青年工作骨干的政治理论素养,不断提高青年工作人才骨干队伍的整体素质。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相关评选,对青年骨干进行有效考核和奖惩,让一大批优秀青年脱颖而出,进一步延伸共青团的工作手臂。
  (五)统筹科学规划,深化物资保障和资源整合机制。基层团组织一方面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承接政府的相关事务,提供社会相关公共服务,深化共青团组织的作用发挥,争取加大政府从政策上、人员上、资金上对共青团组织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通过开展品牌性的社会服务活动,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与红十字会等各类社会公益组织,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开展长期深度合作,以项目化运作的方式,实现合作双方的互利共赢。
         
        


友情链接:
宁波智慧共青团系统旗下平台•宁波青年网
浙ICP备05015657号 版权所有 共青团宁波市委员会 Copyright © 2016 nbyou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公网安备 330204020002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