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跃龙街道团工委
(此文获2013年度宁波市共青团调研奖二等奖)
[摘要] 外来务工人员的大量涌入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本次调研针对外来人员的再教育问题展开调查研究,其中外来人员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再教育问题体现在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务培训和子女再教育问题。希望通过此次调研,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决定政策方案时提供一定的参考,也为呼吁更多的人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在教育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 外来务工人员 劳务培训 子女教育
一、导言
本次社会调研以外口之家的外来务工者和当地的政府有关部门、其他企业或工地上的外来务工人员为调查对象,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务培训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两方面展开调研。通过资料搜集,文献阅读以及对部分企业、政府部门、外口之家等的调查与访谈活动,采用SPSS、Excel等软件,使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频数统计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从中了解我县在外来务工人员劳务培训及其子女教育问题上的发展情况。
二、社会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城市的不断发展,很多原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走出家门,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从而形成了最具中国特色的“农民工”群体。这个群体已经脱离农民身份,但是又没有被城市所容纳。为保证社会稳定发展,在十二五规划中,政府顺应时代的要求,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决心进一步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现状,使他们所受待遇能够符合他们为城市化建设所做的贡献。从目前来看,这些措施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效果,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然而,引起我们重视的是在大学教育不断普及的社会现状下,外来务工人员在文化程度以及专业技能上面的短板愈发明显,这一短板对他们在城市择业、就业甚至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障碍。在这一背景下,政府部门和一些社会团体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劳务培训,但是远远不能满足其实际需求,培训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同时,根本性地解决这一时代矛盾,不能仅仅从一代人的角度下措施,其子女的教育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因此,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务培训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了眼前的关键所在,必须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外来务工人员
在本课题中,外来务工人员指的是外地来本地城市打工的人员,和农民工含义相近。一般泛指建筑行业,搬运行业等技术含量低,体力劳动为主的从业人员。
(二)劳务培训
在本课题中,劳务培训指的是外来务工人员接受当地政府或社会团体举办的相关劳务技能培训,以克服自身文化程度低的短板,提高专业技能和适应能力,更好融入城市生产和生活。
四、调研预期和社会效益
通过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务培训及其子女教育问题的调研,较为全面的了解的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在培训教育方面的状况,在整体把握现状的基础上,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从现象中找出普遍性的规律,并探究可行性的对策,以供相关决策部门参考,并提供理论依据。
(一)提高关注度
了解社会对此问题的态度,政府在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制订的相应措施,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务培训及其子女受教育程度,统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将来返乡或留在其父母工作地的比例,从而引起社会关注和舆论关注,引起政府的关注,让更多的资助有可能且有渠道实现,并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务培训及其子女教育的扶持力度。
(二)形成终身学习和受教育权力意识
外来务工人员的学习意识在社会各类人士中属于较为薄弱的人群,随着整个社会对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外来务工人员若不主动去接受再教育,其在社会中的出路就会越来越难,导致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所以,外来务工人员必须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竞争力,为自己谋求幸福生活增加资本。
同时,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再教育知识产权的形成,更多的人们认为外来务工人员在哪工作,消费,纳税,那么他们的子女有权在该地享受教育的权利。外来务工人员一生为城市建设发展作出重要奉献,社会回报与他们的微薄工资无力同时承担高额的生存费用和子女的学费。国家社会的关注和资助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他们的生存压力和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取得社会效益
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劳务培训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对国民素质提升计划的完善,也是对城市建设和发展主力军的培养,同时推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维护了社会稳定,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迫切需要,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若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失去接受进一步教育的意识和权利,没有足够的知识水平,使得他们素质低下,失去强有力的竞争力,不能在社会上找到好的出路,从而成为廉价劳动力或失业,甚至其子女大比例得成为第二代农民工,然后他们的子女又重蹈他们的覆辙,如此恶性循环……外来务工家庭正成千上万地递增,搞好外来务工人员劳务培训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刻不容缓。这其中的社会经济效益不容忽视,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受教育程度很大方面影响所在地的文化素养,社会安定程度,劳动力资源丰富程度,就业率大小,生产率大小等。
五、调研的基本情况
本课题主要是以跃龙街道为例,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务培训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展开调研。通过资料搜集,文献阅读以及对政府部门、跃龙街道企业、外口之家等的调查与访谈活动,从中了解我县在外来务工人员劳务培训及其子女教育问题上的发展情况,达到上述预期目标和经济社会效益。
(一)调研对象
宁海县外口之家的外来务工者、有关政府部门、其他企业或工地上的外来务工人员。
(二)调研方法
1、文献查阅法
通过互联网、阅览室等途径查阅宁海县的统计年鉴和其他文献,对宁海外来务工人员的生产生活进行了解。
2、座谈访问调查法
对宁海县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务培训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的调研,我们主要是采取访谈的形式。为此,我们花了较长时间进行准备和总结。与宁海县外口之家和同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了交流。
3、问卷调查法
我们对外来务工人员除了用座谈访问的调查方法外,还重点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根据前期资料的查阅,街道团工委就宁海县外来务工人员劳务培训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设计了一份问卷。
(三)样本选取
采用随机选取和代表性样本选取的综合方法
(四)研究方法
采用SPSS、Excel等软件,使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频数统计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六、调研数据分析
根据我们发放的问卷回收得到的数据,访谈交流的结果,上网查资料、数据的整合整理,最后我们得到如下的分析结果。
(一)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状况
近年来,浙江省流动人口总量每年以20%和30万人的速度递增,宁波外来务工人员居全省第一。宁波外来务工人员总数已达310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总数的55.3%,这些务工人员90.9%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文化程度较低,初中文化占44.7%。他们主要从事技术含量不高,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中制造业和建筑业等第二产业占44.4%。毫无疑问,外来务工人员已经成为宁波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支生力军,为宁波城市建设做出来积极的贡献。
(二)宁海县外来务工人员的状况
在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上,从图表1来看,截止2012年6月底,宁海县共有外来务工人员22.26万人,其中外省来本地流动就业人数为20.61万人,约占92.59%,省内跨地区流动的就业人员为1.65万人,占外来总人数的7.41%。很明显,外省来本县的外来务工人数占大部分,主要原因在于浙江省相对于我国其他省份,经济水平处于领先位置。而宁海县具有浙江省的普遍水平,因此省内其他地区的劳务人员不会集聚在宁海。良好的经济水平和舒适的城市环境,吸引着其他经济较不发达地区的劳务人员。所以才会出现现在这样一边倒的局面。
从图表2上可以看到,宁海县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程度普遍以初中以下为主,约占外来务工人员总数的80.1%。
从图表3和图表5联合可以看到,外来务工人员中,有85.42%从事工资较低,较为辛苦的工作,其中,从事建筑,餐饮服务,工厂工人的分别占了16.67%,31.25%,20.83%。从此可以看出,外来务工人员较为倾向于不需要较多知识的体力劳动。
从图表4可以看书,外来务工人员以35以上的年龄居多,占78.37%。35岁以下,占的人数较少。
由此可见,外来务工人员总体上看,具有学历低,中青年人员多,技术含量高的这也技能缺乏,劳动收入低的特点。
(三)宁海县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务培训状况
1、劳务培训情况
调查资料显示,被调查对象中,来宁海的外来务工人员有一半左右的人没有参加过相关职业培训。
从相关资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有40.20%的务工人员没有参加过有关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性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从图表6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参与过劳务培训的外来务工人员中,以学习生产技能技术为主,约占总数的42.96%,而参与科学文化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和电脑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依次为4.27%、5.53%、2.26%,当然在劳务培训的同时,学习非常有限。
另外,这些参与过劳务培训的人中,只有55.55%的人参加了有关免费培训。由此,我们也可以了解到,由于参加社会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要支付一定的培训费用,相对他们的低收入状况来说,难以承担这笔培训费用,况且他们“工作时间长、太累”,没有足够的业余时间和精力参加社会上的培训,因此,多数人往往参加由任职单位组织的某些间断性的在岗培训,还有一些参加由政府或乡村组织的免费培训,这种培训时间相对较短,且与他们今后就业或履行现在岗位有密切联系,对他们比较实用、有帮助,只有少量的人参加过自费培训。
2、外来务工人员对培训的看法
本调查资料表明, 在宁海的外来务工人员对参训的愿望还是比较强烈的。认为培训非常需要的超过一半。他们参加培训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提薪、晋级、谋取工作的稳定。
从图表7可以看出,多数人都认为参加培训是因为“对自己会有帮助、以后也用得着”,这也充分体现外来务工人员对劳务培训的正确认识。在调查过程中,多数人还表示,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跟自己一样没有学历。这也体现了他们对教育的重视。
(四)宁海县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状况
据统计,2000年在宁海县接受教育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只有1019人,2010年增加到12984人,2011年达到14845人,平均每年增加1300余人。随着宁海经济发展持续好转,外来务工人员逐步增加,学生人数相应增加较多,2011年,在校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经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我县接受以公办学校吸纳为主,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11137人。[1]
但是在这样的数字面前,我们依旧不能否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上学难,上学贵,上学环境差的现象。
从图表8看来,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郊的学校就读,只有少数能够在县城就学。这不仅跟父母的工作地点有关,跟入学的办理手续的难易也有关。在调查过程中,有近80%的外来务工人员是全家一起来宁海工作,因此子女的就学问题成了他们的头等大事。有超过30%的家长提出希望尽快解决子女上学难,学费不合理的问题。
七、调查研究成果
通过资料搜集,文献阅读以及对宁海县的实地的调查活动,从中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务培训及其子女的就学难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劳务培训问题
作为宁海现代化建设主力军之一的外来务工人员,其个人素质的高低不仅仅影响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还直接关系到我县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社会大局的稳定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具有战略性的意义,是一项利县利民的系统工程,是建立和谐城市的重要内容。然而,外来务工人员特殊的身份地位以及城乡间的复杂关系,决定了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必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和复杂的工作。通过对本调查资料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结论与思考:
1、“引导、激励、服务”
在宁海外来务工人员数量虽多,但总体上存在着学历低、职业技能缺乏、职前职后参加培训的比例低的情况。他们主要从事服务业、建筑业和中小企业一线岗位,由于这些职业技术含量低,大多属于“脏、累、苦”的工作,致使他们不仅工资低,而且职业稳定性差。从参加培训的动机剖析,多数人属于利益驱动型,即他们之所以参加培训并愿意承担相应的培训成本,是与他们对培训后增加收入的预期有着密切的正相关。因此,要有效开展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必须建立“引导、激励、服务”的制度,促使他们转变“急于找工作、急于挣钱”的观念,为自己设定长远的发展目标,积极鼓励他们走“先培训,后就业”的路子。利用报纸、电台、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以及路牌公益广告,开辟外来务工人员培训专版和专栏,为我县外来务工人员培训提供政策公示和咨询、培训师资、培训学校、培训内容、培训地点等宣传服务。通过疏通信息渠道,在街道各社区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室,向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宣传技能要求,加强对他们的就业指导,营造外来务工人员积极参与培训的良好社会氛围。[2]
2、在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工作中,要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能。
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工作,必须加强落实“统筹规划,规范管理,强化督导”的培训管理机制。政府要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监督、指导和资金投入的力度,充分发挥财政教育培训经费“四两拔千斤”的作用,积极带动企业和全社会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
3、培训主体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对培训市场的规范管理还需要加强。
考察外来务工人员之所以参加教育培训的现状不太理想,是与他们对培训市场缺乏了解、培训市场的规范管理不足有一定联系。从宁海现有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实际情况看,实施“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为主阵地、社区教育为基础、行业协会为监督、外来工学校为载体、社会团体为辅助”的外来务工人员培训之路是比较可行的。
4、在外来务工人员培训中,培训的质量和效益需要进一步提高。
要提升培训质量,必须遵循“按需施训,针对根本,注重质量”的原则,准确把握“引导融合、提升素质、优化服务、完善管理”的要求。凡是实施培训的单位、学校或组织要高度重视培训前的需求调研工作,并实施灵活、有效的培训方式,从宁海新市民建设工程和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总体考虑,根据外来务工人员的经济条件、工作时间和文化基础、工作特点等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培训计划,选择恰当的培训手段、授课方式和教学内容。在培训时间上,可施行全日制学习与部分时间制学习并举,以部分时间制和业余学习为主,多开展送教上门服务,加强“校企联姻”合作培训工作。各类培训机构应根据自身优势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的培训班,在结合外来务工人员工作实际的基础上,提供外来务工人员适应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
(二)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
在经过实地调查和查看大量的文献之后,提出以下四点:
1、合理布局,增强公办学校的接纳能力
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纳入到教育总体规划,在流动人口集聚且有条件的地点设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并要求各乡镇中小学大力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3]
2、规范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教学教研纳入到教研室统一管理,建立公派教师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支教制度。[4]
3、充分关爱,在学习生活上给予温暖
在教育收费上实行同等待遇,免除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杂费和书费,此外设立流动人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专项经费。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还给予享受“两免一补”政策,落实结对帮困。[5]
4、开辟途径,解决高中段学习问题
鼓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报读职业中学,并在个职业中学实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以工助学试点,实现学习零负担。[6]
八、结束语
通过调研分析,看到了关于宁海县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状况、劳务培训状况、子女教育状况中存在的问题。外来务工人员具有学历低,中青年人员多,技术含量高的择业技能缺乏,劳动收入低的普遍特点,同时缺乏相对应的技术培训,学习时间也十分有限;而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存在上学难,上学贵,上学环境差的现象,为此我们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解决对策。
针对劳务培训中问题,要有效开展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必须建立“引导、激励、服务”的制度;必须加强落实“统筹规划,规范管理,强化督导”的培训管理机制;要提升培训质量,必须遵循“按需施训,针对根本,注重质量”的原则,准确把握“引导融合、提升素质、优化服务、完善管理”的要求。针对外来务工子女受教育问题,合理布局,增强公办学校的接纳能力,规范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关爱,在学习生活上给予温暖,开辟途径,解决高中段学习问题。
参考文献:
[1]金鑫: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浅谈[J] ,《财经界》2007(4)
[2]邱云慧:有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J],社科纵横,2010(9)
[3]韦克难: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困境的原因及其对策探讨[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9年(1)期
[4]李玉雪: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透视[J],政府法制,2006(15)
[5]姜保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12)
[6]张鹃:论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科技信息,20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