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工作研究
关于开展关爱外来民工子女志愿服务的调研报告
浏览次数:1314131  作者:宁波团市委  发布时间:2014/3/6 9:21:30
  
象山团县委 方红红
(此文获2013年度宁波市共青团调研奖三等奖)
  近年来,象山团县委积极探索建立以青年志愿者为核心的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志愿者服务队伍,拓宽志愿服务渠道,健全完善制度化、常态化工作机制。截至目前,全县共注册机关事业单位、社区、企业等青年志愿者2.3万名,成立志愿者服务队10支。本文对象山县外来务工子女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认真梳理了外来务工子女相关的情况,摸清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总结全县各级团组织、青年志愿者组织开展关爱外来民工子女工作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开展好外来民工子女志愿服务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
  一、象山外来民工子女整体现状
  (一)象山外来民工子女基本状况
  据调查统计,象山县义务教育阶段现有外来民工子女学生(中、小学生)15000余人,占象山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20%左右。其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全日制公办学校就读的外来民工子女总数近10800人,占全日制公办学校学生总数超过70%。象山县有外来民工子弟学校4所,主要分布在城郊结合部与郊区。象山外来民工子女主要来自于安徽、江苏、四川、江西、浙江、福建等地。目前象山18个乡镇街道均有农民工子第学生,这些学生主要集中在丹东、丹西、爵溪、西周等乡镇街道,约占象山外来民工子女学生总数的80%。
  (二)象山外来民工子女需求状况
  1.象山外来民工子女渴望安定的生活状态
  调查显示,象山外来民工家庭多呈现出“两低一多”的特征。“两低”指工资收入低、文化层次低;“一多”指子女多。这些家庭的经济来源单一,收入低,保障少,且不稳定。经调查,学生们“最大的烦恼”中,“父母太辛苦”列第一位,“生活有困难”列第四位。可见,外来民工子女对拥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表现出强烈的渴望。
  2.象山外来民工子女有着强烈的接受优质义务教育的需求
  近年来,象山各级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接纳外来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或进入外来民工子女学校就读,满足这些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利。据调查,在外来民工子女“最大的烦恼”中,“学习压力大”列第2位。外来民工子女在学习上面临的最大困难分别为“教材学起来很吃力”占18.5%、“家长知识水平有限、不能很好地辅导”占44.6%、“课余没有空闲时间学习”占15.5%。在访谈中,不少教师反映,这些学生能吃苦,态度也很认真,但由于来自全国各地,基础参差不齐,在学习上比较吃力,尤其是外语学科,困难特别大。
  3.象山外来民工子女渴望参加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获得伙伴交往与集体活动的快乐
  (三)制约象山外来民工子女生存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外来民工子女的生存发展问题不是孤立的,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课题组认为,制约象山外来民工子女生存发展的相关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自身因素来看,象山外来民工子女的社会认同状况限制了他们的生存发展。目前象山的外来民工子女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从老家随务工的父母到象山生活,象山是他们的第二故乡。与象山的孩子相比,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价值判断。另一类是务工的父母长期生活在象山,子女也出生在象山,象山是他们的第一故乡。外来民工子女大部分诚实淳朴、乐于助人,但在社会大环境下,这些孩子都存在身份不被认同的现象,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失范行为。
  2.从家庭因素来看,外来民工群体的生存环境和状况限制其子女的生存和发展。如前所述,外来民工子女的家庭经济状况较拮据,从事工作多为低收入的体力劳动,而且工作不稳定,常常到处迁移,其子女跟随父母流动,常常更换学校。另一方面,外来民工的文化程度大都偏低,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不高,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单一,给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带来障碍。
  3.从社会因素来看,二元化社会管理制度导致外来民工及其子女社会地位较低。我国在人口管理上采用的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根据居住地域将公民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二元化管理体制逐渐延伸为城镇内部的二元社会管理,进入城县的外来民工再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和其他社会服务方面缺乏平等的权利,不能同城县居民一样享受平等的国民待遇。这也是制约外来民工子女发展的现实问题。
  4.从制度因素来看,适龄外来民工子女人数的日益增多,对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提出挑战。外来民工子女人数的日益增多,导致教育接纳性不足,对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提出挑战。在学校数量没有明显增加,规模没有扩大的情况下,班级学生数量大幅增加。超大班化与紧缺的校舍、师资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流入地政府接收进城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的负担也在不断加重。
  二、象山团县委开展关爱外来民工子女工作情况
近年来,象山团县委把关爱外来民工子女问题作为开展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不断加以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设立关爱外来民工子女志愿服务项目
  团县委于2009年面向社会发布了首批志愿服务公益实践项目,其中“关爱外来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被列为重点内容。4年来,全县各级团组织广泛开展关爱外来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们深入社区、学校、家庭,开办“计算机学习班”、“英语基础口语班”,开展“法律知识讲座”,提供一对一学习辅导,青春期身心健康教育等志愿服务活动,受到了外来民工子女的欢迎。
  (二)积极开展关爱灾区外来民工子女公益活动
  针对近年来发生的冰冻、干旱、地震等灾害,团县委迅速组织、动员全县团员青年和广大志愿者,积极投身支援抗震、救灾的各项工作。特别是汶川地震发生以来,团县委协调县青联、县红十字会等,联合设立“地震灾区在象农民工及子女扶助基金”,为灾区家庭经济困难的在象务工外来民工子女提供助学金。与此同时,团县委、12355青少年服务台共同启动“携手共建心灵家园”灾后心理援助系列活动,深入川籍打工子女学校开展心理辅导讲座,这为灾区外来民工子女走出地震阴影、重建生活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开展“两节送温暖”关爱外来民工子女活动
  元旦、春节前后,团县委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以“和谐象山•温暖之都”为主题,以“送温暖、送成长、送发展、送关爱”为主要内容,组织动员广大青少年通过志愿服务等方式,开展了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两节送温暖”系列活动。作为开展活动的重要对象之一,外来民工子女的关爱问题成为重要的项目得以推进。各级团青组织、志愿者深入农民工聚居地及民工子弟学校,为外来民工子女送去书本、学习用品,并利用寒假社会实践的机会开展支教服务,为外来民工子女补习功课,促进城县少年儿童和外来民工子女的交流。
  (四)开展维护外来民工子女权益活动
  团县委联合县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等单位针对外来民工子女开展了“外来民工子弟自护教育行动”,以紧急避险、自护自救、临界防卫、传染病控制、远离毒品、法律和心理健康知识等为主要内容,积极推动“认识社会、拒绝诱惑、远离危险、防范侵害”等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对提高外来民工子女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开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机制问题。虽然团县委在工作开展之初,就意识到关爱外来民工子女涉及到社会、党政部门、教育部门、志愿者组织、农民工家长及外来民工子女等方方面面,必须积极沟通,努力协调。但在工作过程中,尚存在一定问题,协调各方面存在一些困难。
  (二)经费问题。在外来民工子女关爱行动调研过程中,无论是党政部门、学校部门,还是社区街道、志愿者组织均反映,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没有专项经费的支持,许多工作都受到了制约,工作开展的深度及力度,满足不了实际工作开展需要,使服务数量及效果打折扣。
  (三)志愿者组织问题。在调研中发现,志愿者组织关注的问题焦点之一,就是志愿者本身由于自身能力、专业结构及服务经验以及组织等原因,在服务外来民工子女的具体工作缺乏可持续性,能力缺乏等问题,影响工作的全面开展。
  (四)服务内容与方式问题。从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当前开展的外来民工子女关爱工作,存在内容上不够深入,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不够平衡等现象,还没有找到最佳的切入点,能够有效、可持续性的服务和帮助外来民工子女融入县城生活和学校的环境。
  四、对进一步开展好关爱外来民工子女志愿服务工作的建议
结合我县外来民工子女的基本情况及各级团组织开展关爱志愿服务工作的经验,现就进一步开展好关爱外来民工子女志愿服务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一)全面开展外来民工子女权益保护工作
把外来民工子女问题纳入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中来,贯彻落实《预防青少年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加强配套制度建设,不断优化外来民工子女成长的法制环境。深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青少年面对面活动、共青团“倾听”活动,积极反映外来民工子女的需求。加大“12355青少年服务平台”建设力度,使之成为维护外来民工子女权益的重要平台。
  (二)深化外来民工子女群体帮扶工作
着眼于外来民工子女的教育、医疗和生活保障,重点推进特殊困难群体帮扶工作,强化“关爱360”、“暖冬”、“两节送温暖”等品牌项目。支持基层团组织广泛开展社区“关爱工程”和农村“温暖工程”,对残障青少年、特困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等外来民工子女中的特殊群体进行帮扶和引导,帮助其解决在学习、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深入开展外来民工子女身心健康教育
围绕“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主题,以家庭、社区和学校为主阵地,广泛借助大众传媒和相关社会组织的力量,通过开展“珍爱生命”大型公益讲座、主题实践等活动,教育和引导外来民工子女年正确理解、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热爱生活,乐观进取,帮助解决心理问题,培养良好心态。积极组织城县少年儿童和外来民工子女的“手拉手”活动,搭建城乡少年儿童文化交流和心灵沟通的桥梁,促进外来民工子女的身心健康。
  (四)帮助提升外来民工子女的科学文化素质
选派优秀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民工子弟学校支教,以帮助外来民工子女树立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优化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努力形成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底蕴。通过志愿帮扶和结对子等手段,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为其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



友情链接:
宁波智慧共青团系统旗下平台•宁波青年网
浙ICP备05015657号 版权所有 共青团宁波市委员会 Copyright © 2016 nbyou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公网安备 330204020002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