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工作研究
“微时代”下的“微教育”——关于微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浏览次数:1315910  作者:宁波团市委  发布时间:2013/2/19 15:58:36
  
鄞州团区委 陈 启
(此文获2012年度宁波市共青团调研奖二等奖)
 


一、前言
   随着微博的日益盛行,一个快捷、便利、多元化的“微时代”已经来临。网络经历了一个从加法到减法的过程,大块文章的时代正悄然褪色,有兴趣的人可以深入阅读,但草根们如今更需要惜字如金,140个字之内解决问题。微博正在改变媒体的形态,它形如一条带有敏锐嗅觉的新闻导语,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纳,并形成力量的汇集。微博即微型博客,用户可以利用PC、手机等各种终端随机随地发布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类信息。不同于博客、论坛等传统网络阵地,它的便捷性、即时性、自主性、互动性等特点满足了青少年对新鲜事物的多元化追求,且充分整合了用户的时间碎片,受到广大青少年的青睐。一方面,“微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形式,拓展了思想教育的阵地和平台,增加了青少年获取最新思想动态的渠道。另一方面,微博的开放性、纷繁复杂性、不可控性和渗透性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微教育”正在悄然到来。
   问题的提出
   (一)现实的背景
   2010年堪称中国的“微博”元年,微博开始了井喷式的发展,传统的精英式话语权不再具有决定性作用。网络中的每个人都是能独立思考、有独特认知的个体,都有平等的话语权,微博现象越来越吸引公众眼球。青年作为网民的主体,自然也成为微博的活跃用户。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此前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今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5.38亿,其中手机网民3.88亿。DCCI数据显示,微博用户数已趋近中国网民数,从年龄结构上看,30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占全体网民数的58.1%;从使用频率看,高频率访问微博用户占据主流;从操作内容看,浏览转发及发布微博是用户基本操作,收看视频、聊天、参与商业促销活动已成为用户新的兴趣点。此外,据《2012年中国SNS行业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可知,SNS用户以25-29岁年龄段用户占主流,这与微博的主要用户群基本重叠,且微博的粘性已超越SNS。我们可以谨慎预测,微博青年用户群体在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走高。
   青年“微博热”正方兴未艾,不同群体青年接触、使用微博的状况存在一定差异。女青年、未婚青年、“80、90”后青年、从事脑力劳动的青年、受教育程度高的青年、户籍青年以及党团员青年比男青年、已婚青年、“70后青年”、从事体力劳动的青年、受教育程度低的青年以及非党团员青年更多地接触、使用微博。而前者开通、使用微博的时间一般也长于后者。
   在“微博热”出现之前,论坛、博客、新闻跟帖一直是力量最强的三大网络舆论载体。但近几年,网民爆料的首选媒体更多地转向微博,“李刚门”、“江西宜黄拆迁事件”、“QQ大战360”、“唐骏学历造假”等一系列事件正是通过微博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据上海交通大学《2011中国微博年度报告》显示,2009、2010、2011年影响较大的舆情热点事件,微博首次曝光的比例依次为0%、16%、22%,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微博已然成为网络舆论监督最新渠道,对网络媒体甚至传统媒体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压力。因此,“微时代”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微教育”状况的调查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主要研究“微时代”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微教育”现状、面对的挑战以及如何利用“微时代”优势,有效发挥其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三)调研意义
   通过个案访谈、资料查阅、数据分析等方式,深入剖析青少年在“微时代”中的行为及心理,了解“微时代”对青少年行为的正面及反面影响,从而为当地青年团组织利用微博优势,有效发挥其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提供相应的对策及参考资料。
   (四)调研思路及方法
   本研究将通过个案访谈、资料查阅、数据分析等方式,对“微时代”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所面临的现状和挑战进行考察分析,以期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微时代”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机遇及挑战
   (一)“微时代”特点
   1、每个人都成为“自媒体”。在微博上,每个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大量用户原创内容爆发式增长,其实时性、现场感和快捷性对传统舆论格局造成强大冲击。微博上的每个人都有格外明晰的自我,都是能独立思考有独特认知的个体,都有平等的话语权,不再有高下尊卑精英和草根之分。
2、通过“围观”,网聚民意。近年来,一系列公众事件正是通过微博形成了社会的广泛聚焦。各种信息、情绪、立场、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在微博汇聚交锋,被围观者的一言一行都将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无数次的转发和跟帖,吸引了更多网民的“围观”,最终形成无法忽视的“民意”。
   3、传统媒体造就微博力量。传统媒体从业者已习惯于从微博热点中寻找新闻点,并进行追踪报道,于是虚拟空间的网络舆论成功转化为现实中的大众舆论,并产生巨大的社会压力。“微时代”的本质就是信息的放大,使得信息迅速传播,产生社会共鸣,采取社会行动,最终引起政府重视。
   4、存在明显的“意见领袖”现象。“意见领袖”的微博往往是舆论的源头,可以将某一事件迅速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甚至还可以设置议题,改变公共舆论议题走向。“意见领袖”使微博发出的声音趋于一致,并形成更大的影响力,但也容易造成微博舆论被掌控,最终形成的民意,也许并非网民的真正心声。此外,“意见领袖”不一定是特定个人,也可能是一个团队,甚至是网络公关公司、专业人士组织的网络水军。
   5、碎片化信息难以沉淀。140字的篇幅限制是微博的优势,也是无法克服的劣势,决定了大多数微博信息呈碎片化,深度有限,难以沉淀。我们可以利用微博迅速了解社会动态开阔思路,但如果是想提升自己则不能完全依赖微博。
   6、潜藏巨大的商业价值。自2010年实行微博认证以来,许多名人、品牌、企业、机构、网站纷纷进驻微博,作为发布官方信息和与网民交流互动的平台。微博营销已逐渐成为门户网站和一些营利组织参与市场竞争的新工具。
   (二)“微时代”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机遇
   1、打破了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形式。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以面面相对为特征,无论是通过思想道德教育课、讲座还是主题活动等,都是要求受教育者与教育者进行直接交流,通过现场氛围的感染引发青少年思考,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而微博作为一种新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载体,打破了这种面面相对的尴尬,也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传统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育、树立典型、宣传引导等方法进行,这些方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权威性强,信息的指向性明确,映射力度大。微博的出现,改变了以往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相对封闭的状况,青少年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各种信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使用者、评论者,改变了以往只有占据主导地位的权威部门发布各种信息的局面。
   2、变传统的单向灌输为互动引导。微博的互相关注、评论、转发、发起话题等功能使信息的传递成为双向。信息传递不再是单向的发布消息,更能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发表个人的观点和看法,改变了以往青少年所处的被动接受地位,使青少年更愿意参与其中。通过博主们的相互辩论,使青少年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更深入、全面。思想道德教育者在微博里更多的扮演一个引导青少年学会思考、质疑、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角色。微博允许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发布信息,增加了娱乐性,变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思想道德教育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思想道德教育者语言的幽默性、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和良好的写作技巧日益成为影响青少年是否愿意参与话题的重要因素。
   3、增加了获取青少年最新思想动态的渠道,利于及时进行教育引导。青少年将微博作为获取资讯、记录生活、抒发情绪、信息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通过实时互动、发布信息,青少年将自己的思想动态、心理状态都写在微博上。我们可以通过微博及时获得青少年对热门问题和身边事物的看法。青少年追求个性,人生观、价值观却尚未成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却缺乏判断力。微博为青少年提供了群体交流的途径和宣泄渠道,这使得思想教育者可以提前预见和发现青少年的思想状况,分析青少年群体所遇到的困境和问题,及早发现、及时有针对性的给予帮助和指导。
   (三)“微时代”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1、“微时代”对青少年的基本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构成重大冲击。首先,“微时代”提供了联系世界资源的途径。比如网络连接了世界上的20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入网络如入信息海洋,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为青少年了解和认识世界开辟了新的渠道。其次,“微时代”又是一个多种观念相互激荡,多种思潮相互影响,多种文化相互融合的平台。由于微博的全球性和自由性,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多种思想观念都在这里汇聚。由于虚拟世界无权威、无主导和多元化的特点,各种思想言论、各种价值观都活跃在其中,很容易对青少年思想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三,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和确立期,很容易受到新鲜事物的吸引,形成多元价值观念。再加之青少年分析力、判别力相对较弱,网络中多元化的价值观对青少年的思想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容易使青少年容易陷入价值观的迷途,尤其是对普世价值观念无意识的认同,已不同程度地影响到青少年正确的理想、信仰和价值观的确立,尤其是不少青少年为了彰显自己独特个性,往往对正统价值观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2、“微时代”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造成消极影响。青少年的社会化是青少年成长必须经历的一个必然过程,但是微博等新媒体却干扰了这种自然过程。首先,“微时代”容易导致青少年对现实交往的冷漠化。在微博当中,青少年多以匿名或者化名的方式进行交流,言行无法规范,真实性得不到保证。所以通过微博交往的青少年往往具有很强的信任危机,影响青少年之间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其次,微博交往容易导致青少年出现角色错位。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给生活在现实社会压力下的青少年提供了展示才能、表现自我的场所,开辟了另一条摆脱成长烦恼、宣泄情感和寻找心理平衡的渠道,但是长期沉迷于虚拟世界会让青少年对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差异产生混淆,产生角色错位,发生人格障碍。第三,“微时代”容易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的增多。互联网上肆意散布的黄色、不健康信息以及低级趣味的网上游戏,不仅耗费青少年大量的时间,而且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青少年的心智不成熟,对其危害的抵御能力较低,往往成为色情网站侵蚀最严重的人群。
   3、“微时代”下新媒体组织给共青团等传统青年组织带来挑战。首先,微博等非正式青年组织淡化了传统青年组织的概念。随着网络和网络化非正式青年组织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网民在现实中迷失的归属感在虚拟的网络中得到回归,而归属感在网络上的回归反过来淡化了传统青年组织的概念。其次,微博等新媒体中非正式青年组织削弱了传统青年组织的吸引力。网络化非正式组织及其活动的多元、开放、自主、自由的特点,较好的满足了现代青年的心理、娱乐需求,相比团组织、青年社团等传统青年组织的单一、封闭、被动等特性,更多地青年们向网络化非正式组织靠拢。再次,微博等新媒体中非正式青年组织弱化了传统青年组织的影响。微博中非正式组织由于能够给青年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平等交流、娱乐的平台,提供一个自我实现的机会,其对青少年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在不断扩大。
    4、“微时代”下相关部门对青年人思想动向的监管难度加大。首先,随着手机系统技术的更新以及黑客技术的发展,手机与互联网的互动更具有隐蔽性和不可预见性。由于一些通讯设备营业部和网吧都没有严格执行实名制,使得通过通讯技术对信息源头查找的难度加大,同时由于代理服务器、虚拟IP地址等网络技术的发展,也让网监部门工作难度加大。其次,微博中人人都成为信息的制造者、消费者,并且呈现多向、无序传播的特点,使得传播的信息量空前巨大,参与者之多,信息量的空前巨大都是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增加了监管的工作量。第三,微博往往把个体意见或个别事件转化为公共话题或群体情绪,其传播的效应又导致各个阶层的利益诉求不断放大。虚拟空间酝酿、发酵和涌动,相对于传统政治运行方式而言具有很强的无序性和不可控性,这让追查信息源头的难度以及对信息真实性的鉴别难度进一步加大,给管理当局的网络监管、研判及预警处置增加了困难。
   “微时代”下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微教育”的对策
             1、构建影响青少年的微博主流体系,建设新的精神家园。尽管“微时代”下信息传播过程中有着多点对多点传播,人人都能够表达自我意见的缺点,但是这并不影响微博等平台中出现有影响力的焦点。一些门户网站和网络社区凭借本身优秀的新闻采编资源和编辑体系,在网络上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形成了主流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人民网、腾讯等,门户网站在广大网民中又有很大影响力,成为网民关注最多的网站群体,它们的意见、态度和倾向引导着主流网民的态度,成为主流舆论体系。但是这些主流在微博针对青年方面的平台设置仍然有所不足,没有专门针对青年心理发展特点、性格气质特征、生活发展阶段的专业性平台,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青年组织在网络世界的影响力。因此,我们要加大微博青少年专有平台的建设,建立一批为青少年所关注、信任和喜爱的微博平台,建立一批青少年参与、互动、亲近的虚拟社区,让青少年通过兴趣、理想、专业等分类的方式在微博上拥有自己的阵地,形成可以让他们为之信任的“精神家园”,提高他们的归属感。
             2、建立理论阅评体系,引导青少年建立理性思维模式。随着众多微博事件的发生,我们可以得知青少年在看待微博上出现的问题时,往往并不是采取客观分析、深入了解事件背景的理性态度来看待。很多时候他们从感性出发,从自己的喜好和情感倾向出发,对事件不调查研究,而轻信一些谣言。青少年感性、肤浅的思维方式,一方面与其在政治上不成熟、社会阅历简单有很大关系,但是另一方面也与他们没有实现理论武装,没有建立理性思维模式有着很大关系。对此,首先,我们要建立网络理论阅评队伍。选择理论素养深厚,对青少年问题有深入研究的专家组成理论专家团队。对网络热点问题、重大事件进行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理论解读,帮助青少年用理论武器来深刻分析事件深层次背景。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看待问题,理性解读问题,深入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赋予他们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其次,我们应当注意发现和培养在青少年中间影响力较大的意见领袖。在已经发生的微博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和传统事件的发生不同,政治权威、学术权威对网络事件的走向影响力不如原有的强大,而代替他们出现并发挥重要影响的就是意见领袖。这些人通过对事件的充分解读,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在青少年群体中获得广泛的认同和支持。意见领袖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非常巨大,某些有资望的意见领袖甚至能够影响网络事件的走向。因而在青少年当中发现和培养意见领袖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应当选拔专人担任“博主”,努力成为青年人支持、认可和佩服的“意见领袖”和“舆论先锋”。第三,注意理论引导的技巧。青少年由于知识结构、成长背景、年龄特征等关系,在关注热点事件的时候,并不能完全以科学的方法、正确的态度、合理的角度来看待这些热点问题,我们不能一味指责他们,要求他们理性,而应当适当注意感性技巧的运用,疏导他们的情绪。
            3、建立完善的管控和反映体系。微博的广泛性与便捷性为青少年提供了两个很重要的平台,那就是信息收集平台和情绪宣泄平台。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信息封闭下的青少年不能了解相关事件的真相,就会在微博上肆意揣测,家猫变成虎,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因此我们应当建立良好的信息防控体系,要对微博中信息的传播开展监测,当然由于微博传播信息量大,不可能对所有的信息开展监控。在监控的方法上,第一,应当对微博关注焦点和热点进行监控,尤其要关注转发率和评论率两个指标。尤其要注意通过微博的监控,即时发现问题,尽早将其消灭于萌芽状态。第二,要建立快速反应的机制。纵观网络诞生以来发生的网络事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网络谣言的传播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对网络上发生的热点问题、重大问题没有做出即时反映。很多时候由于信息发布的滞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一点,肆意传播谣言,制造混乱。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在基于多年对网络舆情的分析和对媒体环境的观测,首次提出了突发事件中的“黄金4小时媒体”概念。因此我们对热点问题、重大事件,要保持足够的重视和敏感,对能够马上回应的,立刻做出回应,不能立刻回应的,要将事件的进展迅速告知公众,做到信息的公开、迅捷。第三,要建立分级和实名制度。国外的网站对上网者的信息都要进行核实,一些不适合青少年浏览的网站是不允许他们进入的,达到一定的年龄阶段才能进入相应的网站,这点很有学习的必要,我们不仅仅要在上网时推行实名制度,而且要在微博平台进入上设置门槛,这样就能够做到有效防止有害信息侵蚀青少年。
           4、倡导建立微博道德体系。微博由于其门槛低、信息传播的多向性、信息量巨大,完全依靠相关部门的监管仍然是不足的,更加重要的是要探索微博道德体系。众所周知,微博在信息传播方面由于其具有的虚拟性,很多青少年因此放松了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将微博作为发泄情绪、宣泄不满的场所,忽视自律,因此我们应当形成舆论氛围,建立虚拟空间文明公约,同时对微博中不文明、不健康、不道德的现象进行谴责,鼓励探索微博中建立健全的道德规范体系,让道德在微博的信息传播中发挥“防火墙”的作用。和投入庞大的监管力量相比,形成这样一种舆论氛围则更加重要,可以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将“微时代”引入常态化的发展轨迹。
   











友情链接:
宁波智慧共青团系统旗下平台•宁波青年网
浙ICP备05015657号 版权所有 共青团宁波市委员会 Copyright © 2016 nbyou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公网安备 330204020002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