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由余姚团市委和余姚日报联合推出的“2015·圆梦大学”助学行动,13名寒门学子等待捐助。不到一周的时间内,13个助学名额全部被“认领”,截至目前,13名学子都收到了第一年的助学款。
“知道我挣钱不容易,小姑娘会好好珍惜”
“徐叔叔,您给我的学费我收到了,谢谢您。”8月20日,接到助学对象的电话,市民徐先生难掩高兴之情,马上给团市委的工作人员回了一个电话,“谢谢你们,帮她圆了大学梦,也帮我圆了助学梦!”
徐先生经营一家拉面店很多年了。生在革命年代,徐先生没能读成大学。如今,通过各种媒体,徐先生看到有些贫困的学生因为学费问题,念不成大学,他总想尽自己所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去年的“圆梦大学”活动,徐先生就报名了,因为名额限制,徐先生遗憾地没能成功结对。
今年的活动开始后,徐先生第一时间打进助学热线报名;怕工作人员遗漏,又专程跑了趟团市委说明自己意向;活动结束前,徐先生又多次打电话询问结果,“小姑娘很懂事,知道我是做餐饮的,每天起早贪黑挣钱不容易,表示会好好珍惜。”
“我的背后是还有一百多名校友”
“我不是一个人在捐助,我的背后还有一百多名校友。”说这话的是余姚四中1997届的毕业生华先生。几年前,1997届的100多名毕业生召开同学会,会后留出一笔费用,由他暂时保管。
去年,华先生得知“圆梦大学”的活动后,提议用这笔费用捐助贫困的校友。当年,他们成功与一名四中的毕业生结成了助学对子,帮他解决了第一年的学费。在之后的接触中,这名学生主动提出终止捐助,于是,今年华先生又早早地到团市委报了名,并成功和另一名四中学子结成了对子。
“在群上跟同学们商量,大家都赞成继续捐助家境贫寒的校友。还有人主动询问,钱还够不够。”华先生说,不论这笔钱剩下多少,只要这名学生有需要,会供她读完大学。
“我和孩子的母亲是同学,只想悄悄地捐助”
活动开始后第二天,市民刘健(化名)打进电话表示想要参加助学行动。
“通过孩子的成绩和录取学校我能判断出,其中一名是我同学的孩子。但是孩子的妈妈从来没有提及家里有困难,可能有她的顾虑,所以我只想默默地帮助这个孩子。”
根据“圆梦大学”活动的一般流程,结对成功后,助学对象和捐助者间会有一些来往,但为了隐瞒自己的身份,刘健只向助学对象透露了自己的联系电话,“平常的交流通过电话、短信、微信就好了,见面能避免就避免吧。”